清晨6点刚过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:“薛记者,我就在地里了,位置发给你手机了,你随时过来我都在。”每天一大早就到地里工作,是徐淙祥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,除了参加重要会议外他总是日复一日“泡”在麦田里。他把科学种粮落实到每个环节,将精耕细作发挥到极致,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。
生于土地、长于土地,农民群众深知土地的珍贵,也用汗水在土地里浇灌出幸福的花儿。走进夏收时节的小麦主产区,眼前都是金灿灿的场景:田野里,翻滚的麦浪一眼望不到头,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好似金黄色的绸缎;粮库旁,大型农业机械络绎不绝,饱满的麦粒通过管道如金色瀑布般倾泻成一座“麦山”;道路边、院子里、门洞下,平坦的空地都撒满了农户晾晒的麦粒,在大地铺上了一块块金色地毯。
尽管皮肤被晒黑、双手也磨得粗糙,但很多农民接受采访时都始终挂着笑容,因为他们想与更多人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。与农民交朋友,把群众当老师,记者在乡亲们一句句口音浓重但朴实的话语里,看到了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。
“农民惜地,恨不得灶台都种上麦。”老乡口中的感慨,道出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分量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,就高度重视农民问题,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。从“打土豪分田地”的土地革命,到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土地改革,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,以及近些年来农村实施的土地“三权分置”等一系列改革举措,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切实保障,收入稳步提高,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“国家政策好,对农业投入真大。”采访中,农机手张培亮在谈起购买收割机享受国家补贴时,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。他夏收一季的收入近2万元,而农机补贴就达到了3.7万元,这笔钱对他来说无疑非常重要。近几年,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越来越好: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、小麦“一喷三防”补助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……一系列到人到户的农业补贴让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激发了他们多种粮、种好粮的积极性。
“有啥哩,俺们就是干好自己的事。”采访农民时,记者多次听到类似的话语。夏熟一晌,贵在争“抢”。在农忙采访农民往往需要“见缝插针”:有时是趁他们喝水休息时,有时是趁他们检查农具时,还有时是陪他们捡拾遗留的麦穗时。每次结束采访时,记者的一句“夏收辛苦”都会换来农民群众的笑容,不少人也会摆摆手说出一句“干好自己的事”。简单的话语彰显着中国农民的勤劳与善良,同时也蕴含深刻的道理: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。